3年的WHV,对意识和生活的追根溯源: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的挖掘与探索(下)---WHV后的脱离正常的人生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现: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的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选择A: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家庭美满

选择B:游走天下,见识世界,精神饱满

这些选择,并不是可以简单地用 大于,等于,还是小于来进行评估,因为很多时候,这些选择都仅仅是“不同”而已,并没有”哪个更加好”的判断。

这只是完全两种不一样的选择,没有哪个比哪个更好,更加没有“应该先选择哪一个”的说法。

有人会很羡慕WHV,说我们过得很潇洒,但是,或许,我也会羡慕,你们生活的稳定,熟悉朋友间的聚会,家庭里的幸福。

我们的选择,仅仅是 “不同” 罢了,每一种选择都有需要牺牲的方面。

我们无需去对我们过去的选择有所悔恨,也无需对当下的选择过于烦心,因为:

THERE IS NO RIGHT PATH
没有哪条路是对的

EVERY PATH IS THE RIGHT PATH
每一条路都是对的

It is ourselves who have to make our choices meaningful.
是我们,让我们选择的道路变得有意义,并不是这些选择本身有意义,而是我们,我们努力生活,遵循我们的内心,让这些选择成为“对”的选择。

3年的WHV,对意识和生活的追根溯源: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的挖掘与探索(下)---WHV后的脱离正常的人生

自从开启了打工度假模式之后,我的生活就变得无法控制,一直都是颠簸流离的状态,一直都处于“生存”模式,我在经济(¥)上没有任何的积累。但是,我很庆幸,我在生活上的各种经历,在精神世界里大量阅读,交流,学习的积累,将我带入了更为广阔的世界里。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依旧会选择去做WHV。 

紧接着上文:

打工度假这3年来对人生意义“我是谁”的探索,给你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一古老问题(上)我们所追求的自我,例如 希望通过打工度假找到你以为是答案的那个自己,辞职去做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鼓起勇气离开让自己痛苦的人,消除杂音回归到自己热爱的一切,

所有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现代意义上的 “自我EGO” 
而这些都不是“我是谁”的答案

再接着,人类有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追求着“ 喜 happiness” 这一感受,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只是体会到生活里的1/7,我们只是体会到七情里的其中一种,而对其他的6种没有去体验,而我们也无法去在这些方面成长,我们并没有完全的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一直挺反对说,追求快乐。我以前一直在追求快乐,我现在也追求快乐,但是,我不再单一的检测“是否有快乐”而是更多的去检测 我是否有充分的参与到生活里,哪怕这些参与所带来的感受并不一定是快乐,或许是恐惧,或许是伤心,或许是思念。

然而,这些感受,也都不是我们,我们无需沉浸在这些感受当中,我们可以抽离出来。观察生活的原貌,观察自己,训练自己不要执着于将生活改变成自己所期待的样子,训练自己观察接受生活原貌,感恩目前所拥有的一切。

在这样的基础上,努力的去追求自己所想要构建的生活,但是,也努力去接受生活给予你的一切,不管你所追求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你都能够坦然接受,依旧热爱生活。


印度古籍《Bhagavad Gita》第二章第47语

“You have a right to perform your prescribed duty, but you are not entitled to the fruits of action. 

Never consider yourself the cause of the results of your activities, and never be attached to not doing your duty. ”

我不想用我这不够精湛的能力去对这句话做翻译,担心会曲解了它的含义,所以,只能跟大家讲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当我们总是觉得只要我付出了努力,我就必定应该会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一种向生活向世界索取的态度 “what can the world offer to me”;这是一种passion mindset 热血的思维模式,而热血思维模式只能够给你短暂的激情鸡血,而你的热血终究会逐渐消退。

相反,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 craft man mindset 匠人的思维模式: “what can I offer to the world” 我可以为这个世界做出什么贡献?

我们有权力去行动,去付出努力,但是,我们没有权力去要求一定要有相应的回报。我们如工匠那样,仔细雕琢,沉浸于自己的作品里面,在乎的并不是这个作品是否为世人认可,而是,我如何更好地让这个作品更加的完美。

不管是否有相应的认可,我们都持续的付出努力,我们都持续的热爱生活。

正如我在“变老是我们的荣幸”说到里讲到的:

“You must build up your life action by action, and be content if each one achieves its goal as far as possible–and no one can keep you from this.”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去构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而不是在 犹豫中等待,担忧中消逝,害怕中流失。。。采取行动之后,就去欣然接受生活对你的回应,不管是好是坏,那都是生活的体验,不要因为“觉得无法得到回应”就不去采取行动,因为life itself is an action。

我们所说的“活在当下live in the Present”并不是说,要及时行乐,而是专心于当下的生活,当下的行动。

你并不是“活在未来而焦虑着”
(If you are anxious you are living in the future.);

也不是“活在过去而抑郁着“
(If you are depressed you are living in the past”);

而是”活在当下而内心平静着”
(If you are at peace you are living in the present);

所以,追求自我,并不只是脱离我们目前当下所不想要的一切,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一切,这一步是可以去做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如果我们没有这种observe reality as it is 就现实本身进行观察,而不是沉浸于你所期待的那种现实,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能力,那么,在任何时候,当下的一切都不会是我们想要的一切,而我们也由此削弱了我们感恩的心态,因为我们不停的追逐着我们想要的,我们未拥有的,而这,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也因为没有我们所期待的结果,从而“停止行动,停止生活”

在这之前,都是一种对个人生活的追求。但是,还依旧不是“我是谁”的终极答案



印度古籍《Bhagavad Gita》第五章第18语:

the humble sage sees with equal vision a learned and gentle Brahmana, a cow, an elephant, a dog and a dog-eater.

你能够看到世间万物都有灵魂,和你一样的灵魂,智者,牛马,大象,狗,以及,吃狗肉的人。

万物有灵,并不只是单纯的一句佛家用语,它是可以真实的存在,你能够在世间万物里看到了它们身上的灵魂。这里不存在区分你我他,在这里,将现代社会所教导的一切给褪去,回归到最根源的灵魂,“我们”都是一样,你就会对待自己那样去对待别人。

或许,看到这里,你会以为,我这是在。。。。宣传宗教啥的?

错了。。。
我不信教。。。。
但是,我相信 “意识consciousness” 

我相信,除了我们的感官所构建的这个世界,还存在着一个我们无法感知到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存在我们的意识当中,这是一个能够和世间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能够感受到来自宇宙深处能量的世界。

但是,这个内容,对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难以理解,更是无法体会到。

因此,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去讲意识consciousness,去讲这个意识和我们的认知,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

3年的WHV,对意识和生活的追根溯源: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的挖掘与探索(下)---WHV后的脱离正常的人生

问:“What makes hurt possible? Why am I hurt? ” 
为什么我们会受伤,会痛苦?

答:“because except physical security, we also need psychological security. and I don’t feel secure, that’s why I’m hurt”  
因为除了身体上的安全,我还需要心理上的安全,而我心理上感到没有安全感。

问:“why do we continue seeking psychological security? ”
 为什么我们不断寻求内心的安全感?

答:“because I need that security to be adequate self, to function sufficiently in the society. ” 
因为我需要这份安全感让自己感到完整,才可以正常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上。

问:” how do we attain this security?” 
我们如何获得这份安全感?

答:“by identifying myself with something“
because I need that security to be adequate self, to function sufficiently in the society. 
通过将自己和某些东西定义在一起,获得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能够让我在这个社会上生活。


这里进一步解释一下 身份定义 identification

肤色:我们是黄皮肤
国家:我们是中国人
宗教: 每个人的宗教信仰
地域:中国内的各个城市,各个地区
家庭:我们的原生家庭,以及,我们自己组建的家庭(我们的伴侣, 孩子等)
事业:我们每个人的工作
爱好:我们所喜欢的个人爱好
特长:我们每个人的能力,特别擅长的东西

所有所有的这些,都在影响着我们,定义着我们,将我们和某一些东西,某一些群体划分在一起。所有的这些,都提供了一个“自我认识EGO” 而这个自我认识是我们生活里的一个支柱,我们都需要这个“自我认知” 

但是,这个“自我认识”也是问题的根源: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that I continue to identify with one thing after another, if one doesn’t work I just find another, I don’t stop identifying.

我们不停的将自己和外界(包括自己的特长,爱好,个性等等)捆绑定义在一起. 

当这个定义行不通时,我们就找下一个定义,我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向外寻关于“我是谁”的答案,但是,这些定义将人类给分离开: 

肤色的定义导致了种族歧视;
国家的定义导致了各种战争; 
宗教的定义导致了各种杀戮; 
地域的定义出现了 地域歧视; 

3年的WHV,对意识和生活的追根溯源: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的挖掘与探索(下)---WHV后的脱离正常的人生

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割裂,也进而演变我们生活方面对他人的judgement评论:

外貌上的评判;身材上的追逐;经济上的攀比;生活上的各种比较;

我们从小被教育的是,如何成为别人,我们总是相互比较

而这种 “division区分” 将这个世界分割得零零碎碎,我们不断地摧毁地球,我们不断地猎杀动物。 

我们一直以一种“割裂”的状态看待这个世界,看待生活,看待我们自己。

我们不停的向外寻找各种不同的答案,而这些所谓的答案,所谓的“自我”,都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内容罢了,而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脑海往往都是充斥着冲突,矛盾的。

不管你如何去改变这个内容,也许做办公室职员对你来说,不是自己,于是你辞职变身画家,或许画画给你带来很多的成就,但是你依旧无法摆脱生活给你带来的其他痛苦,因为这些都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源。

因为,你一直在分割着,将自我从这个世界分割开来,将意识和这个世界分割开来。

3年的WHV,对意识和生活的追根溯源: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的挖掘与探索(下)---WHV后的脱离正常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一直都在寻找着人生意义,寻找着“我是谁”的答案,但是我们一直被束缚在“我”这样一个概念里,一直被束缚在”The known” 我们的思绪里,我们的意识里,我们失去了与他人,与自然,与整个宇宙的联系。

我们保护地球,不是因为,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所以我们需要保护地球。

而是因为我们把地球看成和我们一样,我们不会对自己进行任何的摧毁,同样的我们不会去摧毁地球。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些事情会旁观,因为,我们区分了 你我他 ,因为那不是 “我的事” 
——–这也就是ego的形成

                我的,我的,我的

我的感受,我的财产,我的伴侣,我的家庭,我的,我的,我的一切。

但是,这种意识上的分割却是造成了痛苦的来源。

3年的WHV,对意识和生活的追根溯源: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的挖掘与探索(下)---WHV后的脱离正常的人生

电影 into the wild 荒野求生里,主人公在寻找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在他人生终点的时候,最后领悟到:

“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hared.” 
只有分享的时候,快乐才是最为真实的。

我们需要connection,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连接,内心的沟通与诉说。

我并不是说,我们独自一人无法开心,我是说,更加快乐的事情是,有人和我一起分享这份快乐。

The Harvard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 这个由哈佛大学进行的一个研究历时75年之久,或许是世界上历时最长的研究项目,从1938年起他们跟踪记录724名研究对象,每年都会去询问记录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看法。截止至2016年,还有着60名研究对象依旧生存着并且参与着研究调查,而他们几乎都已经90多高龄了。

这个研究的第四任研究项目接管负责人Robert Waldinger,通过这项研究发现表明:

A good relationship leads to a good life
美好的生活来自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注意,我这里并不是说,内向不爱人际交往的人就无法获得美好的生活。这里“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不是说你在社交场合上多么擅长,你的人脉多广,你认识多少人。
我自己就是一个不擅长社交的人,我并不是一个外向爱主动说话的人。)

我们不只是在寻找”我是谁“的答案
我们更是要去创造出 ”我们是谁“的答案

我们一直找不到”我是谁”的最根源的答案,那是因为,问题本身就是错的,问题应该是:我们是谁。

我们以为我们一直在找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定位。

但是,不是的,因为我们无法独立的生活,

我们所寻找的是,一种和外界和他人共同在一起和谐的生活方式,那就是爱,发自内心的关爱世界万物,关爱他人。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love 
生活的意义,是去

在寻找现代意义上的“我是谁”的路途上,希望能够将“我们是谁”的这个问题带上,在这一路上,学习爱,掌握爱,传递爱。 

因为,
不只是“我是谁”
还有“我们是谁”
需要我们去解答

通过训练观察的能力,观察事物的本质,原貌 see things as the way they are 训练我们接受他人原貌的能力,来训练我们谦逊的态度,来训练我们慈悲的心态,而这种慈悲心态能够引导我们“爱”的能力。爱,是一种能力,一种需要我们去训练去培养的能力,一种我们所有人都可以获得的能力。

观察生活,接受生活原貌
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
生活的意义是去爱,爱世间万物

最后,还有一层,那就是生活本身
而这一层,却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
沉浸式地生活/极其专注地生活
。。。。

我累了,以后再写关于这一层的内容吧,我还需要深入去学习更多,去体会更多才能够比较好的去诠释这个概念。 


那么,就这一篇文章而言,我想要给出的建议是什么?

1.暂停评判(Judgement),开启思考,训练自己思维的开放能力:

在打工度假期间,你将会遇到无数在国内无法接触到的一切事情,或许你对之感到厌恶,感到恐惧,但是,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你会有这些感受,这些感受哪里来的?你当真对这些事情有所了解吗?厌恶的背后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2. 寻找“我是谁” 以及 “我们是谁”

在打工度假期间,除了向内寻找个人定义上的人生意义”我是谁”,还要向外寻找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训练自己爱的能力,训练自己观察的能力。

3. 深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而我的价值观,“诚信being truthful”占据非常大的分量。

诚信不只是说,对外界的诚信,更多是,对自己的诚信,不断地挖掘自己深处不想触碰的地方。“我一直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我害怕,我害怕被别人点头论证,我害怕做不到,我害怕失败,我害怕这些,我害怕那些,我懒” 等等。努力挖掘至深处。


最后,如果,你用心地看完这篇文章,

首先,我想要谢谢你,花时间去阅读,去理解。

其次,我一直很少去说让读者去分享文章,但是,就这篇文章,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我会希望,你能够分享出去,不只是发到朋友圈,还可以单独发给那些你希望也能够从这个文章获益的亲朋好友。

因为我觉得,这些信息,非常重要,对我,对他人,对这个世界都很重要。




3年的WHV,对意识和生活的追根溯源:从“我是谁”到“我们是谁”的挖掘与探索(下)---WHV后的脱离正常的人生

投稿微信:adj-helper3

添加新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还没有评论,请在下面添加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