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南半球的冬末,我带着行李到了悉尼,因为订机票时没有考虑到三个国家时差的关系,航班都赶在了一块,一连两三天没怎么休息好,从泰国清迈到深圳,再赶去广州赶飞机去新加坡,在新加坡吃了碗面就直接登上了去悉尼的航班,从北半球炎热的夏季到南半球的冬季,也就相隔十几个小时的航班。
,
当时选择悉尼作为澳洲的第一站的原因很简单,我不喜欢随大流,我有自己的想法,别人喜欢的东西可能不大适合我,当时看论坛和身边的朋友,大部分人青睐墨尔本或者第一站会选择比较适合背包客生活的城市,例如西澳珀斯等等,但在我心里,悉尼是陌生且特别的,再加上那里有我认识的两位朋友,喜欢一座城市,大抵也是因为人,anyway,到最后总结这一年生活过的地方,感触最深,最爱的还是悉尼。
五个城市
在这不长不短的一年里,我待过五个城市,从新州的海港城市悉尼到维州的世界文艺之都墨尔本,再到昆士兰的阳光之城凯恩斯,还有维州大洋路上的最宜居城市瓦南布尔,接着因为工作变动的缘故,不得已移动到了维州的内陆地带,田园风光的罗宾威尔,最终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墨尔本。
在我心里的喜爱程度排序,悉尼>凯恩斯> 墨尔本>瓦南布尔>罗宾威尔,我在悉尼穿梭过蓝花楹的季节,在墨尔本体验了夏日圣诞氛围,在凯恩斯找到令我向往的背包客生活节奏,在瓦南布尔这个城镇,感受到了世界最宜居城市的靓丽风景和地道的外国风情,以及罗宾威尔这个村落,天然的田园气息,由于是十分偏僻的郊外,不夸张的说,每天晚上一抬头都能看到无数的星星和银河的轨迹,又大又圆的月亮高挂在上空,远离城市污染的地带,能见度都很高,然而,最适合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三个因素,阳光,水份,土壤,很明显我还是喜欢阳光的人,而墨尔本阴晴不定的温度和随时变脸的天气,使我更爱悉尼。
四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寿司师傅(14澳币/时,每天11小时,黑工,一半打卡一半现金形式)
初到澳洲,第一个抵达的地方是悉尼,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寿司日料店,工作地点在离悉尼市区50公里外一个叫Minto的印度区,最开始试工的每一天,我从市中心坐一个多小时的火车去上班,再步行10分钟左右抵达,管店的店长是马来西亚讲粤语的华裔,刚好我会说粤语,于是店长和她老婆都用粤语和我交流,这间店开在shopping mall出来门口的位置,是一家占地有100多平方的回转寿司店,每当店内寿司圈上的寿司摆满,能有300多份不同的寿司在上面转,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规定时间内把寿司做出来,在客人抵达点之前做完,之后店内的日本简餐要全部精通,并能够提供给点餐的客人,在不忙的时候,要去前台做咨询和收银,以及收拾店内客人吃完后桌上的寿司碟和便当盒,拿到后厨泡水洗了放到洗碗机清洁,最后晾干,这便是我的工作内容。
这是一份半黑工,所谓半黑工,就是一半工资结现金,不用缴税给澳洲政府的工作,所以时薪不高仅有14澳币/时,但好在每天工作时间能给到11小时,所以每周我做够6天,都能够实领破900澳币,再加上刚来的那两个月,马来西亚的店长包了我一天所有的餐,所以我在吃的方面基本没有支出,这对于那时初来乍到的whver新手来说,如果不怕吃苦的话,简直是一份神仙工作,因为做寿司和日餐,其实算技术活,在餐馆工作,没有很粗重的工作,顶多是一天站11个小时觉得腿比较酸,况且中午还有一个小时休息时间吃饭和午睡,再加上当时住得也很近,走路15分钟到家,也省去了交通费,所以当时每周赚的工资都花不完。
在寿司店的日子过得虽然重复无聊,毕竟每天早上9点上班,到晚上9点才下班,基本上我的生活都泡在了这家寿司店,之后我想让自己有更多时间休息,并体验悉尼的城市生活,于是我提出改成上5天班,老板答应了,条件是只允许礼拜一二是我的休息时间,但我也本着学习厨艺的态度,在这家寿司店整整待了四个半月才离开,离开目的也很简单,我要去集二签,所谓集二签,便是澳洲政府给予我们这种打工度假签证想要续签第二年签证的一个政策,需要我们在特定的工作区域做三个月满88个工作天的工种,即可凭借每周的工资单去网上申请第二年继续待在澳洲的签证。
第二份工作 肉厂推牛+搬箱,税前24.7澳币/时,每天8-10时(工资打卡,有合法工资单)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一位在寿司店做兼职的台湾姐姐介绍的,她说她认识的台湾男生,基本都去做了牛羊肉厂,虽然工作很累,但可以集第二年的签证,并且能赚很多钱,每周做够五天便可轻轻松松税后破千澳币,是合法白工,合法纳税给政府,是个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存钱的好工作,于是之后我便在悉尼寿司店辞职,拨通了台湾姐姐给我的肉厂中介电话,跟中介约好了过去的时间,同时,也给自己放了个假,去了昆士兰州凯恩斯玩了半个月,玩尽兴后就直接订好了飞往墨尔本的机票,随后坐上了去瓦南布尔的火车,也就是那间肉厂的中介安排的住处。
我在去瓦南布尔的火车上,当时对之后发生的一切都是一种未知,因为在澳洲做这类的工作不像国内,需要投递简历或熟人介绍之后到公司办公室进行面试,所以当时联系中介时我一再确认,是否在我抵达后,一切都不用管,对方就会直接一条龙安排好所有事情,例如住宿,工作等等,而此后,中介给了我回答“是牛肉厂,你人过来就行了,其它不同管,都会安排好,到时你直接上班就好,但你的工作岗位我不确定是做什么,工厂安排都是随机的,而且可能你要等一两个礼拜,公司岗位有安排的会话,马上会让你上班,最快不用两个礼拜,当时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不需要为下一份工作的空窗期而消耗时间,精力和钱,在澳洲,只要你半个月一个月没工作,住宿和吃,以及其它方面的消费,你仅有的存款,会消耗得很快,并让你陷入一种十分被动的窘境,而且我还是跨州换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工作。
当我打开谷歌地图,输入瓦南布尔(warrnambool)这个地方,地图上显示了沿海的城镇,在大洋路上,且镇上的超市餐馆以及各类生活设施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保龄球馆和博物馆。
我曾经去过一次大洋路看十二门徒,也知道了那里一天的温差很大,能有十几度,但我看到瓦南布尔在地图上显示的照片,美丽的海岸线,柔软的沙滩和舒服的阳光,我被此深深吸引,在当时我权衡了一下利弊,到这个公司上班,可以体验到不同州的生活,工作累的时候还能去海边逛逛,我感觉很棒,而另一方面,我怀揣着一丝不安,因为前路未卜,之后会是什么样子谁都不知道,但当时我也没有其它选择了,于是我便从墨尔本南十字星火车站,拖着简便的行李,冒着当天蒙蒙的细雨,就这样出发了。
当我抵达了瓦南布尔,中介安排车子把我从火车站接送到了他安排的住宿地方,也就是他的家里,交代了一下他的家里人,帮我把一切都安顿好了。第二天,按照公司要求,中介带我去打了Q-fever疫苗,这是一种可以防止牛身上细菌感染的接种疫苗,第一周做皮试,第二周才打疫苗,疫苗接种完才可以上班,这是公司规定的,这次疫苗总共花了280多澳币,回去后接下来的时间,我便在中介家住了两个礼拜,在这期间,中介跟我说了,如果想上工快点,最好每天早上6点跟他一起去公司,如果当天等不到工的话,让我早上8点自己走路回家,我也照他说的做了,虽然工厂离我的家不远,但每天去公司,等工的背包客都是一大堆人,都没有等到工作,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两个礼拜,每天都有人被挑去做不同的岗位,问中介得到的回应,都是说:“快了快了,你再耐心等一下”第三周我再去等工的时候,仍然没有安排到我的工作,整整快一个月,一分钱没入账,一直花着自己的积蓄,那一刻,我开始怀疑我的中介,因为从他的表现来看,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总是不靠谱,甚至有点语无伦次,但也没办法,因为当时澳洲因为covid-19疫情的影响,澳洲下了封国令,墨尔本也开始封城,慢慢地维州也限制出入境,不能跨州,所以留给我的选择不多。
那时,我的目标很明确,集二签,所以当时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不就做肉厂,要不就只剩农场了,而农场按照大部分人的评价来看,都不太好,是计件的不算时薪,又累又晒,如果不属于训练过并且手脚很快的人,还赚不到钱,所以我很早就知道对自己来说的话,这是个坑,想都没想就决定还是继续等吧,只要花的积蓄,还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我就还能继续支撑着。
于是在辛苦早起等待的第四周清晨里,我终于迎来了第一份肉厂的工作。
我得到了一个岗位名叫推牛的工作,是早班,工作时间凌晨5点30到下午4点左右,这个工作是在剔骨室(boning room)进行的,推牛这个工作,顾名思义,屠宰场的工作人员把杀完的牛,一分为二之后放进接近零下的冻库里,至少冻个一天一夜,当我们剔骨室的工作人员上班后,由我们推牛部门的人负责将牛推送到产线上运作,而我们,靠两只手和身体,推动着80kg-350kg一片的牛,从冰库里把牛及时推送到前线刀手的位置,他们用刀子把牛肉与牛骨进行分离并卸下来,之后再将卸下来的牛肉,用刀修成合适的牛肉产品。
说实话,这个工作没有太多技术可言,就是靠一身蛮力,工作内容简单而重复,但需要特别多的体力和耐力,再加上我被选派去做早班,产线特别忙,这份工作我体验了两天,每天都像是在跟自己的身体做极限抗争,无论体力还是意志力,因为我个子不是特别高,也不属于壮的类型,每天在寒冷的剔骨室和冻库里面,我穿三件衣服,但我常常满身是汗,剔骨室的风扇吹得我头有点晕,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洗澡,把脖子耳朵和脸上因工作时沾到的牛血擦洗干净,洗完澡后我基本就全身无力了,一碰到床我就躺下,盖上被子,已经很累很困的状态了,却没想到我的身体竟然酸痛到让我无法入睡。
人生第一次有这种感觉,像是身体在做反抗,半睡半醒的状态躺了一小时后我又必须要起来,因为要做第二天带去公司的便当,房东有限制,在晚上九点之后就不给用厨房,再加上家里还有其它人需要用到厨房,所以我动作也必须要快,拖着疲惫的身子做完了饭,吃了一点后把锅里剩下的菜和饭装进饭盒里,之后又回到房间继续休息,但与其说是休息,不如说是只是躺着,因为根本无法入睡。
半夜,我醒过来,感觉手臂,腰和背似乎都不像自己的,自己像被截肢一样。
果不其然,工作的前两晚都没休息好,一方面因为身体太酸痛的缘故,另一方面也因为中介安排住的是share room,对面床舍友难免有打呼噜说梦话的情况,但管不了那么多了,强迫自己尽快入睡。
凌晨4点,我的闹钟醒了。
那一刻,我极其不愿意起床,也极其不愿面对今天的工作,但深呼吸一口后,我还是在寒冷得仅有几度的夜里从床上爬起,简单洗漱后,吃了几片抹了酱的吐司,喝了杯牛奶,赶在五点之前出发,否则我很容易迟到。
这份工作我并不是很能胜任,因为我的体格不属于粗壮型的,不太合适,而且因为当时英文没有很好,我犯过两个错误,将牛推出时,不小心卡在头顶的轨道上,这一举动相当危险,若是当时推出时没有看到头顶的轨道没锁上,但我仍然将牛往前面轨道推送,那百分百的可能,我会被100-350kg的牛砸下来砸到自己,接着被抬出公司直接进医院,所以做了不到一个礼拜之后,副厂长也得知我目前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情况,将我调到了另一个主要做货物搬运工作的位置,在剔骨室的正中间,当包装的女员工把肉类包装好,放在一个又一个的纸箱之后,则由我这边开始搬到另一边的输送带,一个箱子大概20-27公斤,忙起来的时候,需要两个箱子一起抬着走,但相对比前个推牛的岗位,我更喜欢搬箱的这个岗位,虽然有时会特别忙,我两箱两箱抬着跑也来不及,但我是能适应这份工作的,除此之外,这个工作相对比较安全。
于是这个岗位,我很快就上手适应了,原以为自己应该一直能够坚持到三个月,把二签集齐,完成自己的目标,但老天爷似乎跟我开了一个玩笑,一个月后,工厂因淡季不得不裁员,公司想尽一切办法,想把像我们这样临时签证的工作机会,留给厂里另外的工作签。
不得不说,当我每天看到有人被叫回家休息不用上班,我不寒而栗,有一天,当我做着跟平常一样的工作时,主管突然叫我过去,用命令式口吻冷冰冰地说到:“回之前的推牛岗位工作”
我看着他一脸错愕,但我又必须点头答应,因为我明白如果此刻我拒绝了,我就会直接被开除,于是简单调整了下自己的情绪后,很快我便转身回到了我之前的岗位,继续做着这份对我而言的‘苦差’后来了解到,原来是推牛岗位的一个台湾同事,跟我一样的临时工作签,他今天有事请假了,没有经过主管的同意没有来上班,所以他直接被开除了,按照当时主管的意思,应该是此后都由我来顶他的位置,但,我确实是做不来这样的工作,很努力地做了几天,但又因太累,在工作时没办法及时判断,我犯了一些错误,再加上老同事欺负新人,私底下跟主管反映说我做得不够好,所以公司最后也一同把我开除掉了。
后来,我的一位台湾舍友,跟我之前一样在等工,等一个多月后便放弃了,当时他钱也烧得差不多了,说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即便其它肉厂的工作感觉也很难等到工,他当时也知道了我被开除的情况,于是便主动邀我,问我要不要和他一起去试下农场,说他朋友有在一个葡萄农场摘葡萄,也在维多利亚州,靠谱的,当时我心里其实蛮抗拒农场的,我不喜欢在大太阳底下工作,也认为对我来说的话,农场赚不到什么钱,但当时也没其它选择了,况且,转变心态的话,其实本身working holiday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体验的,我想试试看农场的生活,所以,那就走吧。
第三份工作 农场摘葡萄(计件)
我的第三份工作,是在葡萄农场摘葡萄,当一个农民,看天劳作,靠天吃饭,每个早晨当我推开门,我都可以吸到天然氧吧沁人肺腑的新鲜空气,中午还能和小猫们分享一下午餐,即便小猫它们赶也赶不走。
晚上坐在车屋的走廊上,我一抬头,眼里看到的,便是一大片银河,虽然到最后,我也只待了半个月,也总是在抱怨,但在这里遇到的人,友善且有爱,我想我会记得这一站。
后来,我总结了经验,认为还是肉厂工作比较稳定,无论集签证还是薪水,虽然大部分岗位都比较累,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去碰一下运气,只要安排到一份我能够胜任的工作,那我第二年留在澳大利亚的资格,就基本上拿到了,刚好我经由另一位台湾朋友介绍了一间离墨尔本市区仅一个多小时车程的肉厂,说刚好公司有台湾的背包客回台湾了有空缺,让我去补位,于是我连忙从农场退出,但跟我一起来的台湾朋友此刻并没有和我一样想要离开的想法,说他钱花完了,想继续在农场待着过渡,等墨尔本解封后,再回塔州他之前工作的农场,做时薪稳定的工作,于是我们便分道扬镳,但当时由于我没有车,当我将行李连夜打包完后,发现一个人能带的东西有限,所以我把带不走的东西都留在了农场,做菜的调味品和生活用品,甚至把自己炒菜的锅都送给了台湾朋友,带了几大包的行李,便坐上了回墨尔本市区方向的火车。
第四份工作:肉厂屠宰部门刀手,时薪税前27.8,每日7小时左右(工资打卡,有合法工资单)
想不到我的第四份工作,被安排做了刀手(肉厂拿刀工作的人员),我的岗位是在屠宰前线后面的内脏铁盘区上,需要上一个小的阶梯才能到达我的岗位位置,负责给产线上流过来的牛胃作处理,将牛胃下部的多余油脂切掉,对我而言,这是份难以言喻的工作。
简单讲述下我的工作日常,在铁盘区看着一个接一个流过来的硕大牛胃,先用刀子切除掉连接大小肠的部分,让胃和肠子分离,此刻我左手戴着铁手套(用刀职位必须佩戴的防护用具),跟右手配合,把铁盘区上流过来的大牛胃,用双手先反转过来,到一定的位置(需要一定的手腕力)后再拿刀子把牛胃下的多余油脂切出一条完整干净的线,此时油脂和牛胃已经有六七成已经分离了,再把刀子没办法切到的牛胃背部油脂,用双手大力拉扯出来,最后你会得到一大团油脂,有的油脂甚至夸张到两只手都抱不动,油太厚太多了,在这还有最后一步,把这团油脂丢到楼下装满肥油的大桶里,每当肥油桶满了,楼下经过的floor boy(清洁岗位工作人员)会把他们处理掉,一桶接一桶倒到另外处理的地方。
说实话,在澳洲肉厂工作,我评价一份工作自己能不能胜任,主要看两点,第一太粗重的活我干不了,是个子没有很高大而决定的,第二是安全性,打工度假为了工作而受伤,是非常不值得的。
这份工作虽然是拿刀,但我觉得属于安全的工作,而且也属于很劳累的活,因为当产线发动的那一刻起,自己是一刻也不能停,而且只要我慢了三四秒,可能就有一个牛胃没有被处理完,直接被我对面的工作人员拖进一个通道,直通楼下屎房,楼下屎房的工作人员负责处理牛胃,如果我切不干净油脂或者来不及处理,就会直接影响到楼下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如果我切得不符合要求或太糟糕,这时楼下屎房负责人便会上来找我麻烦,在我看来,我认为这份工作,前期会特别累,但只要撑过去前面一个月,后期只要掌握了一定技巧后便会越来越得心应手,所以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去了。
并且,这份工作,我一做就做了4个月,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回忆起来,这么辛苦的体力工作,我到底是怎么撑过来的。
我在澳洲的五个家
1.在悉尼minto的第一个家和第二个家(单间)
这一年里,因工作的缘故,我换过五个不同的住处,住过别墅,平房,农场的车屋,还有中介的share house(多人间),认识了很多不同的朋友,在悉尼做寿司店时,每晚9点下班,到家后,移民澳洲的房东,来自佛山的阿姨时常会为我留一份晚餐,于是我便一边吃一边跟她聊着,那时候刚开始接触餐厅的工作,很累,但阿姨会陪我一直聊天并鼓励我,让我在离家这么远的陌生地方,很感动,也有了一种温情感。
住了一段时间后,因阿姨要回国过年,于是便帮我安排到了另一个附近的房子,房东是一位上海的老伯,今年84岁了,是我见过这个年纪最精气神的老伯,老伯当年在国内是化学博士,但几十年前中国经济还没起来,在当时国内贫困的环境之下,很多人饭都吃不饱,于是老伯在四五十岁的年纪,毅然地踏上了澳洲这片土地,经过自己非常艰辛的努力,成为了当时最早一批的移民。
老伯有时会跟我聊,说他们当年的移民浪潮以及来澳洲后从事过的职业等等,说他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三份工作,白天做完房屋打扫的活,下午去商场做保安,晚上再去西餐厅洗碗,那一年他已经四五十岁了,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当时家里面,他有一个60多岁的上海伴侣,我称呼她王阿姨,在我搬进去一个月后才从国内回来,但是十分亲切,还帮我从国内带了一些东西过来,即便家里的老伯已经这个年纪了,仍然可以自己开车去医院,家里头后院也种满了他种植的农作物,青椒,冬瓜、各种蔬菜等等,再加上车库里面的工具房很多修理的工具,这自给自足的生活让人由衷的佩服。
但老伯也有他自己的脾气,有时顽固,有时却很主动帮我忙,每天我回家,都会跟他说 王伯,我回来了,他便点了点头,然后在家里,我都很听他的话,但我们年纪始终还是差了半个多世纪,像我这么爱聊天的人,面对他的时候我多半是比较敬重,后来跟他聊的也比较少,他也不爱管我的事,我觉得这样倒也挺好,给了我十足自由的空间,只要我按时交房租(毕竟我也只是个住客),做好自己本分的东西就好了,不要打扰别人的晚年生活,毕竟老人家一般都喜欢听话不添乱的后辈,那一刻我觉得他就像我的大爷。
2.在维州瓦南布尔的第三个家(两人间)
后来,因为我要去集第二年的签证,需要到偏僻的地方去工作,于是我便离开了悉尼,来到了澳洲最宜居城市瓦南布尔,住进了肉厂中介的房子,那是第一次我和台湾朋友,香港朋友一起住在同一屋檐下,瓦南布尔靠近大洋路,再加上是沿海的地方,在三四月份南半球初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转冷,而且是湿冷的那种,再加上房屋没暖气,很冷,皮肤也变得很干燥,瓦南布尔对我来说,是个很美的城镇,但当时我的住宿这一块,环境比较简陋,仅有的公共空间也只限于厨房和餐桌。
或许是因为我待的时间不长,也就两个月,而且安排到的工作岗位都比较累,下了班后只想好好休息,所以和舍友的回忆都是比较简单而朴实的,放假了在家里和台湾以及香港的舍友一起打火锅,也常在厨房分享做饭经验,偶尔也会约上舍友一起沿着海岸线跑步,但也不多,也许是因为家里的那位中介房东我不太喜欢,所以在我的印象里,这个地方住过的记忆乏善可陈。
3.第四个家:农场车屋(两人间)
后来因为疫情的原因,还有刚好撞上肉厂的淡季,工厂大裁员,我也不幸地成为了这批裁员队伍中的一员,之后被迫和朋友一起去了离瓦南布尔6个小时车程的维州内陆地带罗宾威尔(Robinvale)开始了我的农场之旅,当时也被安排住进了车屋,车屋,也就是所谓的铁皮房,房子虽小,但暖气无限制地开,很暖,每天推开门都是最新鲜的空气,再加上葡萄农场附近经常有无家可归的小野猫随处走动,偶尔经过也会给它们喂食一下,真的是个一个天然到不能再天然的地带,白天都可以很清晰的看见上空的大太阳和一轮弯弯的圆月在天边共存,一点阴云的遮挡都没有,每当夜幕降临,我总会坐下待在车屋的走廊上,看着漫天繁星闪烁,毫不夸张地说,是我见过最多星星的夜晚之一了,特别美。
4.第五个家:肉厂三人间卧室
因为做第四份肉厂的工作,必须配合台湾中介的住宿安排,所以我来到了离墨尔本市中心一小时车程的洋人区pakenham,住在一间大的中介房子里,里面大部分都是台湾人,少部分马来西亚人和香港人。说实话,跟台湾朋友和香港朋友相处的一条至深的真理,便是永远不要聊政治,聊政治多无聊阿,多聊聊生活了解下彼此不是更有趣得多吗?
这个家名叫东南十二号,管理房子的台湾房长叫blue,虽然只和他相处了两个礼拜他便回台湾了,但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一个十分有个性的gay(男同志),刚到的时候就带我出去走路转了周围的生活圈,还带我了解镇上的超市肉店银行等等,让我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他也跟我们一家的人在同一间肉厂干活,并且下班后也将家里打理得非常好,让家里充满了有爱友善的氛围。
虽然是中介安排的房子,但这个家的设备一应俱全,大大小小的餐具,烤箱微波炉洗衣机空气炸锅吸尘器,客厅还有一个非常大尺寸的液晶屏电视,我们经常会围在客厅玩桌游和一起看电影,家里的氛围特别棒,所有人都在同一间肉厂公司工作,分别在不同部门,以及不同职位,因为家的位置很方便,超市火车站公交站走路不用多久都可以抵达,再加上公司也有安排专门的厂车巴士接送上下班,所以即便当时家里没有一个人有车子,我们仍然觉得出行很方便,再加上因为我们的工作时间都差不多,都是早上六点多就开始工作,所以我刚到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早上一起很早起床,刷牙洗脸后做早餐,然后一起搭乘厂车去上班,遇到工作不顺的舍友,大家都会给予各种经验帮助,以及互相加油打气,所以即使我被挑选中的工作岗位很累,但我在这个家里得到了非常多的帮助和关心,后来当我离开后,再回想起来,我在这个家,也曾经度过了一段很难忘的回忆。
两段刻骨铭心的旅行
1.在墨尔本,过一个夏天的圣诞节
在澳洲工作对我而言,让我感到幸福感的原因之一,是这里公共假期会相比国内多很多,去年圣诞节我在寿司店工作,当时在悉尼生活了三个多月,内心特别想去其它城市走走,于是我便向我的老板娘申请,说需要一个礼拜的假去墨尔本玩,当我拨通电话告知了她,她只说请给她几分钟时间处理,看下能不能安排到人轮班,结果不用一会儿功夫的时间,便爽快答应了,说祝我玩得开心,这让我欣喜若狂,因为如果当时假期申请不下来,也许我真的会考虑辞职去旅行,毕竟我不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了。
就这样,我订好了去墨尔本的机票,出发前买了一个45L的大背包和一个头戴的耳机,就这样启程了,依旧没有拖行李箱,不走托运,穿了一对帆布鞋,简单轻便,很享受这种自由的感觉。
悉尼与墨尔本,相差不到一个半小时的飞行距离,却是感觉非常不一样的城市。
*世界文艺之都墨尔本
*一日过四季(因为超级山火影响,昨天44度,今天17度)
*此趟旅程我最爱的大洋路和十二门徒
在墨尔本市中心的街头,常会看到不同的街头艺人,且每一位水平都很高,歌唱,绘画,变魔术等等,小到几岁的小孩,大到六七十岁的老人。
*跟背包旅馆刚认识的英国舍友去国家美术馆看了一场展
*拜伦湾和十二门徒(在夏天的大洋路冻成狗)
*夏日复古蒸汽火车(后悔坐在最前排,烧煤炭的味道很重)
*袋鼠还没见到,袋鼠肉却端上来了
*当然有真的袋鼠啦~
*当然也不缺乏一些无趣的活动,在飞利浦岛待到晚上,寒冷的气温之下,一大群人一起等小企鹅们归巢。
平安夜(记录文)
圣保罗大教堂开放至凌晨,排队入教堂时,一位84岁的澳洲老奶奶跟我描述说,周遭的一切,电车,商场,装饰都是如此可爱,今夜你是一个人来的吗?祝你开心,愿主保佑,临走前双手合十,目光里透漏着善意。
我在教堂里祈祷,心愿是希望旅途里遇到的你,能够追随自己的内心,平安顺遂,后会可期。
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
我想上顶楼拍张照,因快要闭馆,被工作人员拦住,你跟我一样,于是机缘巧合之下,我想约你去喝杯咖啡,在弗林德斯街火车站周围转了一圈,发现都关门了,于是买了两罐冰饮料沿着渐入夜色的雅拉河边走,路上你跟我聊了很多,我们有相似的经历,你跟我一样的签证,也在寿司店做过,你说你在农场工作了四个月,喜欢那里的人,打破了我对农场的固有印象,但你也马上要回韩国继续念书了,即使我们异国,那个时候我对自己的英文还不太自信,但每当你笑着看我掏出手机,翻译不懂的单字给你,那一刻你是特别的。
那一夜,漫漫长夜,送你回去后,你跟我礼貌地道别,却没想到那一刻,就像目送你,消失在茫茫荒野中,两天后,我们同一天的航班回悉尼,联系过,却再也没见过,从各自的世界消失。
有一天,我在悉尼歌剧院下面的餐厅喝酒,有人问,你对澳洲失望吗?我说不失望,每天都是新的,很精彩,但却有一丝难过,人来人往,我们仅仅是路过了彼此的人生,没有谁曾为谁驻留过。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重逢,你的名字和我们相识的节日很配,grace 希望此刻你在笑。
——你的朋友Ricky Liu
2.夏日凯恩斯之旅,完成三项愿望清单(跳伞+大堡礁潜水+船上义工换宿)
一万五千英里的约定,我恐高,但我跳了。
*海底-30m,世界最大珊瑚群,在大西洋的海上漂流。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因为疫情的关系,澳洲禁止中国游客入境,可以说当时整个凯恩斯差不多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了,纯天然语言环境,嗯,很棒
到处都是澳洲土著和日本人(日本人在凯恩斯生活居多,可以看到很多日料店和日式按摩店,据说是因为这里的气候很像日本,再加上从日本一个地方飞过来机票便宜,便在此扎堆)
*在夏天的凯恩斯,看一场澳洲篮球联盟的季后赛
基本上每一间背包旅馆都标配泳池,酒吧,甚至night club(夜店蹦迪厅)但泳池的话,我还是最爱镇上这个最大的户外露天泳池。
热带雨林徒步与参观安格斯牧场(想不到日后,我会和澳洲牛肉一直打交道)
每晚镇上的夜生活都很丰富,那些以为再也见不到的朋友,都会在这家背包旅馆的酒吧party nigh上再碰到,接着一起蹦迪,一个热闹躁动的夜,欢迎来到凯恩斯。
毫无疑问,这是我在澳洲最爱的旅行目的地了,澳洲背包客天堂。
一次意外的换宿体验
我在凯恩斯大堡礁的船上报了船宿的项目,所谓船宿,是🤚提供给持证潜水的潜水员们一种以潜水为主的活动项目,你将会与世界各地不同的潜水员们相聚在一块,乘上一艘漂浮在大西洋海面上的客船,船上有房间和餐厅,还有公共活动区域,在不长不短的三四天行程内,吃喝住行都在船上,当然最重要的交流还是潜水,一天三潜加一次夜潜,从早上六点晨潜到晚上七八点的夜潜,我报的是四天三晚的行程,在船上的费用大约是一天200澳,不包括额外请潜水向导和租借拍照设备的费用。
船上的生活很简单,一起吃饭,一起潜水,一起交流,头两天可能会比较不适应,在我刚上船不到20小时的时间里,潜了四潜,第一天因为有点不适应,晚上睡不到6小时,第二天早上6点便开始晨潜了,当时笑话自己应该是睡不够,所以想到海里睡,但因为喜欢,对我而言,一切都是值得的。
记录文 :
hey朋友
最近还好吗,想跟你讲述一个发生在大西洋一艘船上的故事
在一个暴雨天里,在码头我淋了一身雨,上了这艘船,因近期疫情的影响,所以放眼望去,整艘船唯独仅有我一个中国人,本以为是一趟孤单的海上漂浮之旅,故事的发展却是我所意料不到的。
作为举世闻名的潜水天堂大堡礁,确实没让我们失望,第一潜下水就惊艳无比,五颜六色的活珊瑚礁和大鱼群,第一天便有幸认识了我船上的潜导,来自美国29岁的Rob,“you need a guy?fellow me”只是我不知道之后他便成为我在这艘船上很要好的朋友,也可以说我们的关系跟兄弟一般,无话不谈。
因临时加入的船宿,所以我被安排到了三人间,当时我在房间内换衣服,碰巧一位18岁的英国女生Eva闯了进来,于是我们的认识就是这么的尴尬又不失礼貌,她说她来自利物浦(Liverpool),我说那是披头士(Beatles)乐队的城市,她说对,每一个人都这么说。
船上生活很简单,每天潜水,吃饭,休息,我们谈天说地,船上不会因为你来自任何一个地方和任何身份而对你区别对待,我们因兴趣而走到一起,唯一不好的地方是海上没有网络信号,所以船上与外界隔离,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出于对陌生环境的一种表现,再加上是异国的关系,头两天我总是自己一个人找一个角落吃饭,被Eva看到了,她让我过去她们那一桌,后来得知她们那一桌都是船上的义工换宿,在船上帮忙做housekeeper和厨房帮工,换取每日的三餐和住宿,以及每日的免费潜水,这听起来真的很棒,旁边坐着来自南美,很年轻却一脸络腮胡的Max和法国姐姐Mathilde,殊不知,这几个人,是我之后几天在船上的归宿。
是的,原本我仅仅计划在船上待三天两夜,但后来也加入了他们,成为了义工换宿的一员。
当四天三晚的行程结束后,我爱上了这里的生活,当时的一切,让我着迷,于是在一个机缘巧合之下,我跟船上的负责人Mckenzie,一位来自美国的女负责人说,我想留下来做义工,在这艘船上帮忙。
那个时候我的英文并不是太好,但我想给大家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在义工的环境里,吩咐到我做的每一件事,我都很认真,希望可以在这艘船上奉献我的一份努力,能够帮到大家。
当我白天在厨房帮忙时,和留着小胡子的南美小哥Mario一起,他擅长做西餐,话也不多,但每次厨房里的音箱响起,他都会一边烹饪一边手舞足蹈,特别好玩,每次当他把牛排,三文鱼和鸡块做好时,总会让我们厨房里面帮忙的人先试吃,他知道我的英文表达不是太好,所以他常会加一些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我讲解,时不时会逗我一下,把烹饪的围裙往后一甩,拿了根搅动棒在手中挥舞,说他是哈利波特,惹得我们笑个不停。
那一刻我也知道了,其实与外国人交流,语言能力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彼此包容理解和一颗真诚友善的心。
做housekeeping(房间清洁)时我的脚被门夹伤了,负责housekepper(清洁人员)工作安排的智利姐姐带我去处理伤口,最后要离别的时候,她给了我一个亲切友善的拥抱,我记得她黝黑的皮肤和微胖的身材,虽然聊的不多,但她觉得我工作很认真,并向船上的负责人表扬了我,给我的关怀就像我异国的姐姐,让我很难忘。
在船上有时也会遇到糟糕的天气,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当大厅的客人们都吃完饭后,我和英国女生Eva,南美络腮胡Max,还有法国女孩Mathilde一起在厨房打扫,船一直在不断晃动着,我们与客人吃饭休息的大厅和公共区域之间,只隔了一扇取餐的窗帘小门,窗帘小门外的大厅安然素若,很多人吃完饭后坐着休息和聊天,而小门内的我们已经嗨翻天了,厨房内放置的一个小音响,放着Eva最爱的Queen(皇后乐队)的 Don’t stop me now,然后船开始摇摇晃晃,伴随着船外暴风雨的洗礼,海浪一阵一阵,我们一边跳舞一边刷碗,很欢乐,我想我永远都忘不了这个愉快的场景。
记录文:
在一个阴雨天里,我上了这艘船,就这样开始了这段故事,无论我的身份是客人还是在这艘船上做义工换宿,短短的五天四晚发生了可以让我毕生难忘的事,以及存在我记忆里一些很重要的瞬间,无论是狂风骤雨的夜,还是久违的艳阳天,在没有网络的条件之下,与外界隔离,每天的生活简单而纯粹,每一个灵魂真诚而不亢不卑。
在这里工作,船上没支付我一分钱,但我真的很快乐,有时候觉得世界很大,热情有限,不知道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人,但当我潜入深海,睁开眼的那一刻,我感觉离我想成为的那个自己,又更近了一步。
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回来,但我真的爱过这里,有缘再见了,朋友们,以及reef encounter号。
悉尼跨年
在澳洲每年年终最大的一项活动,是在悉尼歌剧院和海港大桥上上演的世纪烟花盛宴,作为全球最早迎接新年的城市之一,悉尼的跨年烟火每年都会登上全球各大媒体的版面。
拜那一年山火所赐,12月是夏天,而且每天只要不下雨的情况下,正午气温一定会突破40度,城市上空受山火影响,都是一片灰蒙,悉尼的日落也不再是迷人的粉色了,导致我们每天出门免费抽两包烟,而刚好又迎来了跨年,所以在跨年前政府就一直犹豫要不要坚持举办这个活动。
每年有数以计万的人从澳洲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赶来悉尼,只为目睹这一场南半球的跨年盛宴,而这几天的住宿都会翻好几倍并且甚至可能没有住的地方,很多人选择在现场搭建帐篷过夜,可谓疯狂,作为生活在悉尼的人来说,我是幸运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留在悉尼做寿司店的原因,原本也计划好了要跨其它州去找二签的工作,但作为资深背包客的我来说,当然不可能错过这个巨大的全球盛宴啦~
史诗级盛宴,史诗级人流。
活动现场和音乐节一样,吃喝各种付费供应,当然还有少不了的移动式厕所,一排接一排。
等不到天黑,烟火不会太完美。(等了12小时的跨年烟火太疯狂了,感谢小分队)
2019年在澳洲的最后一个心愿达成,悉尼海港大桥跨年烟火。
换了一系列不同的身份,也尝试了不同的工作体验。
在日料店做过寿司师傅,从不会拿刀切菜到练成两小时内可以做出100多盘不同品类的寿司,学烹饪让我有成就感,但另一方面也承受着学徒的压力,也曾试过在澳洲的肉厂做过工人,体力活的工作做到每天回家全身酸痛得不行,但也体会到了周薪破千刀的快感,在被肉厂淡季冷血裁员的时候,跑去了葡萄农场过渡生活,澳洲农民工的常态,也不过看天吃饭,靠天劳作,当然,最开心的工作,是在大堡礁的船公司当临时船员,即便船公司没有支付我一分钱,但我永远都忘不了在大西洋的海上,和船员们生活的那些天,于我而言,弥足珍贵。
关于这一年的旅行记忆:
初来乍到时,在冬末的悉尼,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再到文艺之都墨尔本,过了一个夏天的圣诞节,也曾因为受不了被山火影响的悉尼,裸辞飞到凯恩斯,收获了这一年最难忘的旅行记忆,之后来到澳洲最宜居小镇瓦南布尔,感受到了最澳式也最天然的生活体验,也因机缘巧合下,去到了天然氧吧罗宾威尔小镇,感受着大自然的洗礼和馈赠。
关于这一年的难题:
遇到了澳洲百年一遇的超级山火,再加上后期疫情的影响,回国回不了,维州封锁,无法跨州,工作受到一定限制,所幸当时的关键抉择,选择废掉机票,不回国,并且选择肉厂作为集二签的目标工作(能够稳定集签和存钱)在第一年的大半年的时间内,我跨了3个州,去了5个城市,最后剩不到半年的时间,在换了三份集二签工作后,仍然成功在期限前集到了第二年签证,在这一年里,我遇到了很多朋友,但最后能够走到一起的也是少数,在此感谢下曾经提供过我帮助的每个人。
关于这一年的收获:
在南半球这片土地,有幸结实了世界各国的朋友,语言能力一直在进步,原本连米饭都不会煮的我,也在澳洲也学会了烹饪,身体也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在不断地变得更强壮,与此同时,靠自己努力换来的每一份薪水,也使我在澳洲稳定了下来,也让我自身有了更远大的目标去追逐。
Anyway,此刻我能在键盘前敲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张图,每一个记忆,感谢在澳洲这一年里遇见的人,有你们的澳洲,不孤单,也感谢下码过四万字非洲游记的Rosie,让我有了这样的耐心,做自己热爱的事,永远热情,永远自由,最后,感谢下当初那个坚定且没有放弃的自己。
还没有评论,请在下面添加你的声音!